2012年:信托该怎么把钱“用对地方”
来源: 苏信理财 时间:2012-01-09
2012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湖南调研经济运行情况。这成为新年后财经界的一个重要新闻,也成为许多正在苦心寻找2012年盈利机会的信托人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关键是钱要用对地方。对于信托,这句话似乎更应该说一说。
历史上,信托与银行信贷往往形成一种翘翘板效应,银行信贷放则信托收;银行信贷收则信托放。在总量上如此,在结构上也是如此。银行信贷顾及不到的地方往往是信托的主要盈利点。这种与银行信贷之间的翘翘板效应造成了两个结果:其一是因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信托的业务是与银行相反的,而宏观政策调控的重点往往针对的是银行,所以信托业务发展方向往往是与政策相逆的;其二是因为信托业务的盈利模式被很多人称为“刀头舔血”,风险更大。这一点在房地产信托业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信托业务发展方向与政策相逆,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上历来有“补充说”和“漏斗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客观评价,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信托究竟是成为政策的补充,避免政策“一刀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是成为宏观调控的漏斗,削弱政策效力,关键在于两点:政策制定中是否考虑信托的因素,以及信托的量有多大。
如果说在信托资产规模一万亿、两万亿时,相对于银行信贷,信托仅仅是一个“漏斗”,可以缓冲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的话,那么当信托资产已经超过四万亿之后,这个漏斗的大小还是否合适?对于政策的影响力是在起缓冲的作用还是在起削弱的作用?这个答案就应该重新衡量了。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房地产信托等逆政策性业务品种爆发式的增长,以及政策对于这些产品的多次规范都在说明,这些产品在与政策相逆的同时,不仅在不断加剧着项目本身和行业的风险,也在逐渐变成政策的漏斗。也正因为如此,信托被很多人看做了“影子银行”,许多与政策方向相逆的信托业务,一旦成为了信托公司的主要盈利点,就会被政策规范。
造成信托业务发展方向与政策相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两点必须考虑,这就是资金成本的因素和业务模式。相对于银行贷款,信托的资金成本明显要高出很多,与此同时,因为信托从事着与银行同质的业务,所以在资金成本无法与银行贷款竞争的情况下,信托只能在银行信贷难以顾及的地方谋求利润。在这两点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信托与银行信贷形成翘翘板效应的独特现象。加之宏观调控政策所针对的重点是银行,因此信托的业务方向往往与政策相逆。从这些原因中就可以明显看到,解决信托重点业务方向与政策相逆的问题,让信托的钱用对地方,避免信托成为削弱宏观金融政策的漏斗,控制行业风险,关键在于改变信托与银行同质的业务模式。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三季度,贷款类余额占比57.75%。2011年三季度贷款类余额占比则降低到了42.45%。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目前信托业务模式与银行同质的现象正在大幅改观。从产品创新上看,特别是在去年房地产信托个案风险开始显现的情况下,信托行业的产品也开始“百花齐放”,在投资领域上,出现了能源、文化、艺术品、科技型中小企业、票据,甚至钢铁行业。从产品结构上,基金化产品也已经更多地出现。这应该是一种好事。但至少从目前看,这种“百花齐放”还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这种无序就是指在产品设计中没有更多地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行业特性、同业动态等等。因此很多产品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比如票据类信托产品,其能够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在国家对信贷进行调控,且目前银信合作票据信托还没有纳入信贷规模中,其核心仍然是钻政策的漏洞,打政策的“擦边球”。因此这类产品一定是做不大的,也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如对于钢铁行业的投资。目前出现的一款产品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融资租赁的方式,形式新颖,应该说为信托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开展更多的创新打开了思路。但在投资领域上,对于钢铁这种明显属于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是否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则尚待探讨。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调研讲话中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产业链和资金链反映出的企业困难问题、市场偏冷问题、钢铁行业问题、铁路事业发展和农村问题。产业链和资金链反映出企业困难问题的重点是钱要用对地方;解决市场偏冷问题重在稳中求进、扩大内需;解决钢铁行业问题的任务是结构调整、企业重组、技术升级;铁路事业发展的重点在管理;农村问题要注意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新问题。从这里可以找到信托行业最朝阳的投资领域和不同领域投资的重点。
针对产业链和资金链反映出的企业困难,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央已经明确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因时因势进行预调微调,要有紧有松,有保有压。资金供给有一个结构性问题,不能一般地谈贷款多还是少、货币流动性大还是小,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分析,逐一解决问题。否则,我们就悬在空中,喊了一段时间仍旧不见效果,而且有时争论不休,有的说货币充裕,有的说货币紧张。实际都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关键是钱要用对地方。支持实体经济,支持结构调整,是中央确定的方针。要保国家重点项目,保在建续建项目,压缩产能过剩行业,压缩高污染、高耗能和重复建设。有的地方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要加以控制,项目也要有保有压。
如果说近年来信托公司重组扩容之后,一些走入信托行业时间不长的信托公司高管还没有更深刻地体会到政策风险为何物的话,那么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力度的加大和大规模信托兑付期到来所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应该可以使他们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改变信托业务发展方向与政策相逆现象,让信托的业务发展重点顺应政策,不仅是政策的要求,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司生存的基础。 对于信托行业,把钱用对地方更是在转型期间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要真正能够把钱用对地方,信托公司必须在整个公司经营中更进一步加大对于宏观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公司战略,落实到每一个产品的创新中。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关键是钱要用对地方。对于信托,这句话似乎更应该说一说。
历史上,信托与银行信贷往往形成一种翘翘板效应,银行信贷放则信托收;银行信贷收则信托放。在总量上如此,在结构上也是如此。银行信贷顾及不到的地方往往是信托的主要盈利点。这种与银行信贷之间的翘翘板效应造成了两个结果:其一是因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信托的业务是与银行相反的,而宏观政策调控的重点往往针对的是银行,所以信托业务发展方向往往是与政策相逆的;其二是因为信托业务的盈利模式被很多人称为“刀头舔血”,风险更大。这一点在房地产信托业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信托业务发展方向与政策相逆,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上历来有“补充说”和“漏斗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客观评价,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信托究竟是成为政策的补充,避免政策“一刀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是成为宏观调控的漏斗,削弱政策效力,关键在于两点:政策制定中是否考虑信托的因素,以及信托的量有多大。
如果说在信托资产规模一万亿、两万亿时,相对于银行信贷,信托仅仅是一个“漏斗”,可以缓冲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的话,那么当信托资产已经超过四万亿之后,这个漏斗的大小还是否合适?对于政策的影响力是在起缓冲的作用还是在起削弱的作用?这个答案就应该重新衡量了。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房地产信托等逆政策性业务品种爆发式的增长,以及政策对于这些产品的多次规范都在说明,这些产品在与政策相逆的同时,不仅在不断加剧着项目本身和行业的风险,也在逐渐变成政策的漏斗。也正因为如此,信托被很多人看做了“影子银行”,许多与政策方向相逆的信托业务,一旦成为了信托公司的主要盈利点,就会被政策规范。
造成信托业务发展方向与政策相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两点必须考虑,这就是资金成本的因素和业务模式。相对于银行贷款,信托的资金成本明显要高出很多,与此同时,因为信托从事着与银行同质的业务,所以在资金成本无法与银行贷款竞争的情况下,信托只能在银行信贷难以顾及的地方谋求利润。在这两点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信托与银行信贷形成翘翘板效应的独特现象。加之宏观调控政策所针对的重点是银行,因此信托的业务方向往往与政策相逆。从这些原因中就可以明显看到,解决信托重点业务方向与政策相逆的问题,让信托的钱用对地方,避免信托成为削弱宏观金融政策的漏斗,控制行业风险,关键在于改变信托与银行同质的业务模式。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三季度,贷款类余额占比57.75%。2011年三季度贷款类余额占比则降低到了42.45%。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目前信托业务模式与银行同质的现象正在大幅改观。从产品创新上看,特别是在去年房地产信托个案风险开始显现的情况下,信托行业的产品也开始“百花齐放”,在投资领域上,出现了能源、文化、艺术品、科技型中小企业、票据,甚至钢铁行业。从产品结构上,基金化产品也已经更多地出现。这应该是一种好事。但至少从目前看,这种“百花齐放”还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这种无序就是指在产品设计中没有更多地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行业特性、同业动态等等。因此很多产品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比如票据类信托产品,其能够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在国家对信贷进行调控,且目前银信合作票据信托还没有纳入信贷规模中,其核心仍然是钻政策的漏洞,打政策的“擦边球”。因此这类产品一定是做不大的,也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如对于钢铁行业的投资。目前出现的一款产品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融资租赁的方式,形式新颖,应该说为信托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开展更多的创新打开了思路。但在投资领域上,对于钢铁这种明显属于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是否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则尚待探讨。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调研讲话中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产业链和资金链反映出的企业困难问题、市场偏冷问题、钢铁行业问题、铁路事业发展和农村问题。产业链和资金链反映出企业困难问题的重点是钱要用对地方;解决市场偏冷问题重在稳中求进、扩大内需;解决钢铁行业问题的任务是结构调整、企业重组、技术升级;铁路事业发展的重点在管理;农村问题要注意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新问题。从这里可以找到信托行业最朝阳的投资领域和不同领域投资的重点。
针对产业链和资金链反映出的企业困难,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央已经明确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因时因势进行预调微调,要有紧有松,有保有压。资金供给有一个结构性问题,不能一般地谈贷款多还是少、货币流动性大还是小,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分析,逐一解决问题。否则,我们就悬在空中,喊了一段时间仍旧不见效果,而且有时争论不休,有的说货币充裕,有的说货币紧张。实际都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关键是钱要用对地方。支持实体经济,支持结构调整,是中央确定的方针。要保国家重点项目,保在建续建项目,压缩产能过剩行业,压缩高污染、高耗能和重复建设。有的地方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要加以控制,项目也要有保有压。
如果说近年来信托公司重组扩容之后,一些走入信托行业时间不长的信托公司高管还没有更深刻地体会到政策风险为何物的话,那么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力度的加大和大规模信托兑付期到来所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应该可以使他们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改变信托业务发展方向与政策相逆现象,让信托的业务发展重点顺应政策,不仅是政策的要求,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司生存的基础。 对于信托行业,把钱用对地方更是在转型期间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要真正能够把钱用对地方,信托公司必须在整个公司经营中更进一步加大对于宏观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公司战略,落实到每一个产品的创新中。
(xief摘自金融时报)